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综述:本年度本学位点建设的总体情况(学科方向布局、师资引育、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成果等)。
学科方向布局:根据国家经济文化建设需要,结合福建工艺美术大省、晋江鞋服产业、数字福建、在地世界遗产及非遗文化等特点,本领域设立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服装艺术设计研究、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方向、传统与当代工艺融合创新设计方向、工业设计与信息交互6个研究方向。
树立新文科建设理念,朝着“亚洲知名,国内一流,以工艺美术与现代创意设计为特色的艺术学院”的学院发展目标,重点围绕民族民间工艺与当代设计,整合多学科资源,依托学院近70年艺术教育资源和福州大学工科资源,艺工结合,产教融合,开展跨学科领域、校内外联合的创新设计实践教育与研究,打造具有政治素养,具备创新设计、实践能力、职业风范的高端艺术设计人才。
师资引育:近两年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及海外研究背景的专业教师8位,其中“闽江学者”1位,“旗山学者(国内)”1位,“旗山学者(海外)”1位、厦门市高层次人才1名;重视现有师资素质的不断提升,鼓励并支持专业教师提升学位学历,有3位教师博士毕业,有5位教师在国内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平台建设: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点建有多个省级科研与教学平台,包含福建省级工艺美术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福建省服装与时尚产业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漆艺创作研究基地、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等,为本领域的研究生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科研和教学支撑。
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1)明确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从政治素养、学术道德、专业素养、职业精神对人才培养提出要求,学位论文和专业实践能力展示要求明确、合理、具体。
(2)建构系统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坚持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课程涵盖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既有所属研究方向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又有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素养课程。鼓励跨领域选修课程,同时开设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知识范围宽且有特色。坚持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注重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双管齐下,将课程教学与科研、展览赛事相结合,定期举行学术沙龙、讲座、论坛等相关活动,拓宽学生的研究思路和意识培养。(3)强化过程管理和监督。定期开展培养方案、学位标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的修订。提高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准入门槛,任课教师原则上应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核心课程须由学术骨干教师担任。教学督导组和巡查小组定期听课和督查,每学期期末组织研究生对课程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测评,及时掌握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意见。采取校内外联合培养模式,聘请高水平的设计师参与指导实践。制定《福州大学艺术硕士开放性专业实践管理与考核办法》,专业实践成果要求公开展览。严把中期检查和预答辩关,制定了比校部更加严格的毕业论文送审要求,严格执行“双盲”评审。
主要成果:近两年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研纵向项目26项,经费194.9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到校横向课题经费169.28万元;获得1项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人才培养成果较突出,教师获得省级研究生教改项目立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立项、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立项,教师出版多部专著及教材。学位点师生共有7件作品入选十三届全国美展。
(一)目标与标准
培养目标: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设计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注重校企产学研合作和跨学科资源整合,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端设计创新人才。该领域毕业生应能够胜任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管理与策划等工作,并具备跨专业实践及自主创业的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专业素养、职业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高水平的设计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
3、利用现代信息化的手段,提升艺术与科学紧密结合的能力。
4、团队合作协调能力,具备获取和整合资源的能力。
5、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对外交流。
学位标准:艺术设计领域的艺术硕士要求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扎实的实践能力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具备应有的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能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现代技术独立开展专业研究和设计的能力,具备获取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以及项目协调能力,能解决设计和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在学期间必须在相关实践平台或培养基地进行半年以上的专业实践,采取双导师制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艺术设计领域的艺术硕士在学期间应修满不少于50学分的课程,其中公共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必修课程一般不少于34学分,实践类课程学应不少于总学分的60%,其中开放性实践课程不少于6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8学分。学位申请人在修学规定课程和获得规定学分的同时,须完成由专业实践能力展示和专业学位论文答辩两部分所组成的毕业考核,专业实践能力展示占 70%、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占 30%。毕业设计作品的呈现应包含调研分析、设计理念、制作过程、成品展示、设计说明等。艺术设计实践类作品应进行公开展览。毕业作品展不仅包含毕业设计作品,同时包含研究生整个学习阶段的优秀作品,学位论文核心部分字数不少于1万字。
1、专业实践能力要求如下:
(1)视觉传达设计方向
毕业设计作品:毕业作品展示是学生在培养期间专业实践能力的集中总结与展示。毕业作品要求学术思路清晰,表现形式完整、系统,能够体现本专业研究方向较高的艺术水准。应完成至少一个系列作品,12-15 个作品实物和展板(不少于 4 个版面),并进行公开展览。
其它精选设计作品:学位申请人应至少完成 1 套具有研究意义和专业相符的专业实践设计作品,展览版面不少于 4 个,并进行公开展览。
以上作品在进行毕业展览时应同时配以 60 页以上的设计报告册,A3 幅面。
(2)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毕业设计作品:学位申请人应至少完成 1 套与应用结合的、具有一定研究意义和较强艺术性的学位作品创作专业实践设计项目,配以实物模型和展板展示(展板不少于 4 个)。
其他精选设计作品:学位申请人应完成 1-2 套具有研究意义和专业相符的专业实践设计作品,每套展板不少于 3 个。
以上作品在进行毕业展览时应同时配以 60 页以上的设计报告册,A3 幅面。
服装艺术设计研究方向
①服装设计方向毕业设计作品要求:学位申请人应完成主题设计下的服装设计作品不少于 8 套,主题下的创意服装设计或成衣设计,也可以从概念装延伸到成衣设计,作品要有较完整的服饰配件。
②服饰品设计方向毕业设计作品要求:学位申请人应完成主题设计下服饰品设计不少于 12 件,作品类型不限,同一主题可多品种服饰配件组合设计。
上述作品应以实物呈现,并进行公开展示。研究生还应提交在读期间的其他精选设计作品,并进行展示。毕业展览时同时配以 60 页以上的设计报告册,A3幅面。
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方向
①毕业设计作品
动画类:毕业作品片长应不少于每人 3分钟,高清分辨率,有完整的视听效果。并应包含该动画作品相应的构思草图、概念设计、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分镜头设计、动作分析等系列设定图片不少于 7 个版面,每个版面的尺寸大小依据实际展馆空间进行设置。漫画、插画、绘本、图形界面、卡通 IP 静态设计类:毕业作品应为不少于 15 张的高清系列创作,并应扩展出至少 3 种的展示形态(如 GIF 动画展示、交互展示、册子装帧、空间装置、周边产品等等)。
交互游戏类:毕业作品具备完整策划文档、原画设计、可运行的文件,包含角色、UI、道具、场景、特效、音效等设计内容,且不少于 2 种的系统架构,至少适配 1 种终端设备运行,并都应包含该作品的展示立绘习作 6 张。
实拍影像类:毕业作品应为高清分辨率,有完整的视听效果。其中剧情片、纪录片、实验影像等类型,片长不少于 10 分钟;如为短视频类型应不少于 3 个系列;并都应包含该作品的构思草图、分镜头设计、画面拍摄练习、工作流程等相应图片不少于 6 个版面。
以上类别的作品都应进行公开展示,结合毕业作品展览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毕业答辩时应配合表现毕业设计过程的展板演示汇报。
②其他精选设计作品。可以为以下 4 种类型中的一种:
a、提交至少 1 分钟的精选动画习作,以及相应的过程设计图 10 个版面。
b、提交至少 15 张的高清精选漫画、插画、绘本、图形界面、卡通 IP 设计类习作。
c、提交至少 1 分钟的交互游戏精选习作演示视频、6 张作品展示立绘习作。d、提交至少 10 分钟的精选实拍影像习作,以及相应的过程设计图 5 个版面。
送审作品要求:应是毕业设计(创作)作品的完整呈现,包括调研(采风)、
分析图、构思草图、概念稿、分镜头设计、动作分析等设计(创作)过程和最终作品,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最终作品应提前完成上传,在作品集中能以二维码扫码的形式进行观看。平时精选习作应作为附录部分在作品集中加以呈现,统一使用高精度彩色印制。
作品在进行毕业展览时应同时配以 60 页以上的设计报告册,A3 幅面。
(5)传统与当代工艺融合创新设计方向
毕业设计作品:学位申请人应至少完成独立原创的一个主题系列工艺美术作品制作(陶艺类10 件及以上,雕刻及其它类 8件及以上),作品要求是能体现出设计理念、专业创作能力与饱满工作量的实物,并进行公开展示。
其他精选设计作品:学位申请人应在就学期间独立完成 2-3 套(件)具有创新性、艺术性的专业实践设计作品,精选习作应作为附录部分在毕业作品集中加以呈现,并在学位论文答辩时与毕业设计作品一同进行公开展示,同时配以 60 页以上的设计报告册,A3 幅面。
(6)工业设计与信息交互方向
毕业设计作品:学位申请人应至少完成5件(套)设计作品,并配以展板展示和至少1件(套)模型,展板不少于 5个。
其他精选设计作品:至少完成2件(套)设计作品,设计方案的展板不少于 2个。
上述作品在进行毕业展览时应同时配以 60 页以上的设计报告册,A3 幅面。
2、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同时满足(1)和(2)。
(1)作品成果至少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a作品获得省级及以上政府部门、或省级及以上协会(或学会)主办展赛奖项;
b作品获得知名国际展赛奖项;
c获得1件及以上实用新型专利或发明专利授权。
d设计作品发表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
(2)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至少发表 1 篇学术文章。
(上述科研成果排名要求:研究生第一;或导师第一,研究生第二)
(二)基本条件:(培养方向、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教学科研支撑、奖助体系、管理服务)
1.培养方向:根据国家经济文化建设需要,依托福建产业经济,艺术设计专业设立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服装艺术设计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方向、传统与当代工艺融合创新设计方向、工业设计与信息交互方向6个研究方向。
2.师资队伍: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31人,博士学位教师27人,硕士生导师61人。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以上人才4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旗山学者(国内)”1位,“旗山学者(海外)”1位。正式聘请41位企业实践导师,包含多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3.科研研究:艺术设计领域在纵向科研项目26项,经费194.9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到校横向课题经费169.28万元。获得1项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多位教师出版专著和教材。本领域重视科研平台建设,目前拥有福建省级工艺美术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福建省服装与时尚产业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漆艺创作研究基地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和基地。近年来学位点师生积极参加全国美展等高水平展览和赛事,学院设计类师生共有7件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我校为国家文旅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授予的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单位,学位点两年来共举办2期培训,完成41人的培训任务。
4、教学科研支撑:现有艺术设计领域教学建筑面积3472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2292.6平方米,建有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艺术创意设计与制作实验中心”、福建省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福建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多个省级实践基地和项目。学院建有多媒体与虚拟技术实验室、游戏艺术设计与新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平面数码印刷实验室、金工模型制作实验室、陶艺实验室、琉璃法朗彩实验室、CMF实验室、摄影摄像等实验室,配备有先进的光学式动作捕捉系统及动画设计非线性编辑系统、非接触式眼动追踪系统(眼动仪)、三维虚拟试穿系统设备、快速成型机、3D陶泥打印机、激光扫描、激光雕刻机等等817.68万元实验设备。建有多个实习基地。学位点先后与区域内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多家企业达成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年均能接纳一百余名研究生开展实践,完全能满足学位点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要求。图书和数据库充足。全校拥有中外文376.58万册图书,中外文纸质期刊1500种,期刊合订本290132册,电子图书1234万册,外文数据库36个,中文数据库34个,自建数据库7个,建成了集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视频等内容为一体的基于元数据的“一站式”统一检索平台,能为研究生提供便利的电子图书资源和有效的信息服务。
5.奖助体系:艺术设计专业设有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新生奖学金、优秀科研奖助金、优秀学位论文奖学金、优秀综合学业奖学金、中期学业奖学金、“三助”岗位津贴等,助力学生学业的周期发展,学院长期鼓励在学期间研究生的专业研究与发展,更好地促进优秀人才的成长。
6.管理服务:校院两级均设有研究生工作的垂直管理部门,学院有专门的研究生管理办公室,设有专职科长和研究生秘书,负责学位点的教学和学籍等管理。此外,学院各系部、学工部门、发展规划部门、教师发展中心等机构也积极参与研究生的管理。学院设有专职辅导员负责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日常事务及就业指导等方面工作,校计划财务处及学院财务科为研究生教育的经费管理服务,学院总务科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后勤保障。
(三)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招生选拔、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学术训练或实习实践、学术交流)
1.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党建引领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校党委召开全校师德专题会议,对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照“四个引路人”“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为师德师风建设立标建制,坚持价值引领、师德为上、以人为本、改进创新,构建党建引领、教育引导、规则立德、典型示范“四位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 2.师德师风建设:师德文化传承创新,秉承“福大三种精神”,同时结合学院自身发展实际,积极传承和发 扬美院的“鹭潮工艺精神”,打造“鹭江讲坛”“鹭潮讲堂”等平台,发挥文化涵养师德师风功能。 开展新教师校史教育、缅怀先辈等举措,弘扬师道、传承文脉。
3.招生选拔:艺术设计学位点生源充足,生源质量较高,近两年推免生70%以上来自双一流高校或双一流建设高校,统招生报名数量持续上升,2021年报名数与招生数比约为14.3:1。近两年招收的研究生中双一流高校占比49%。招生程序严格规范,校院两级设有研究生推免和招生领导小组及考核小组,制定有详细的录取办法、实施细则。
4.课程教学:本领域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修满不少于50学分的课程,其中公共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必修课程一般不少于34学分,实践类课程学应不少于总学分的60%,其中开放性实践课程不少于6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8学分。学位申请人在修学规定课程和获得规定学分的同时,须完成由专业实践能力展示和专业学位论文答辩两部分所组成的毕业考核,专业实践能力展示占70%、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占30%。课程体系特点如下:(1)拓展素养。围绕人才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等的培养构建多层级课程模块,树立“大设计”理念,以“设计+ ”理念设置课程。以艺术设计为主导,同时提供工学、知识产权、管理类等跨学科课程模块等供学生选修,具有设计、技术与人文一体化的鲜明特色。(2)创新导向。开设设计方法论、创意思维与表达、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课程,同时设立了必修的学术活动学分,培养学生积极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强化设计创新思维及能力培养。(3)强化实践。本领域正式聘任的校外导师41名,包含多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正式签约实践基地25个。出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导师遴选及管理办法》,对校外导师的条件、职责、选聘程序和管理做了明确规定。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包含实习、调研、社会考察、参展参赛、项目研究等多维度实践训练。出台《福州大学艺术硕士开放性专业实践管理与考核办法》,明确了开放性专业实践要求和考核标准。
5.导师指导: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文件精神,强化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意识。严格导师遴选,学位点每年对导师进行考核,出台《福州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和考核实施办法》,就导师的职业道德、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核。学校每年组织新导师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培养过程管理工作规范教育、经验交流等。实行双导师制,出台《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导师遴选及管理办法》,聘请校外企业导师41人,确实推进校企联合培养。
6.学术训练或实习实践:学位点根据培养方案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环节对研究生进行相应的学术训练,定期举办各种论坛、专项展览、讲座等学术活动,并加强学术训练的考核,确保执行到位,构建学术研究的激励机制,学院出台《研究生文化科研创作成果奖励办法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充分调动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与科研创作的积极性。导师带领研究生参与各类纵横向课题,培养他们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注重吸纳社会资源,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正式签约实践基地20个,获批1项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采取双导师制培养研究生,本领域正式聘任的校外导师41名,其中包含多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实习实践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包含实习、调研、社会考察、参展参赛、项目研究等多维度实践训练,出台了《福州大学艺术硕士开放性专业实践管理与考核办法》,严格规范实践的考核。
7.学术交流:学位点与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高校签订了框架协议,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活动,构建优质特色国际伙伴圈,推进学院国际化办学。与法国伽利略全球教育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在短期访学交流、本硕联合培养、艺术与美学培训、学术交流与科研等方面开展合作。与意大利新美术学院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正推进联合培养和师生交流等具体项目合作。2020-2021年共举办“创意工美”学术论坛、靳埭强设计奖学术研讨会、2020“为中国而设计”--第十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主题研讨会暨“艺术乡建”学术论坛、第三届与第四节福建省研究生用户体验设计大赛暨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实践论坛等多场次学术交流活动。
(四)质量监控:(质量保障、分流淘汰、学位论文、学风教育、管理服务、就业发展)
1. 质量保障: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主线,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全过程,把好“入口关”和“出口关”,严格规范考试招生程序,营造良好学风,优化导师队伍。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过程管理,重视实践教学,完善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等,全方位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2. 分流淘汰:本学位点严格执行《福州大学研究生课程管理规定》、《福州大学关于研究生毕业与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规定》等制度实行分流淘汰办法,平时注意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及成绩认定、实践环节、学术活动、学位论文开题、预答辩、论文送审等进行严格考核,对于不满足培养标准和要求的,采取警告或者延迟毕业、直至退学对其进行分流处理。在严格的管理下,近两年本学位点未出现因达不到要求被分流的现象。
3.学位论文:强化毕业论文的全过程管理,制定《福州大学艺术硕士专业实践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福州大学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选办法》、《福州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送审工作管理办法》、《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实施办法》、《福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关于涉密研究生学位论文认定程序的通知》、《福州大学关于加强研究生毕业与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规定》、《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论文送审要求》等多个管理文件,对毕业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双盲审、答辩、作品毕业展览进行严格把关。艺术硕士学位论文须与专业实践能力展示紧密结合,须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本人在专业实践中的问题思考、案例分析、原理运用、方法研究、创新探索等进行阐述。文本核心部分字数不少于1万,毕业考核总成绩=专业实践能力展示占(占70%) +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占30%)。
4.学风教育:成立校院学风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学风建设和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在把“品德修养”确定为毕业的第一指标;推广“价值引领、知识拓展、思维训练、能力建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在校级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和学风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注重学生学风考评,并将其纳入学生在学期间的重要考核指标;把“两学一做”纳入“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推广支部主题党日、党员活动日、承诺践诺评诺等做法。以党支部建在班上为主,推进学生组织和社区党员服务站建设,完善“进班级”“进社团”“进社区”的“一主两辅三进”学生党建大格局;以党建引领艺术创新,建立从艺术创新、艺术成果转化到企业发展一体化育人生态链。
5.管理服务:学位点设有专门的研究生管理办公室,配有科长和专职研究生秘书负责学位点的教学和学籍等管理。设有专职辅导员负责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学院各系部、学工部门、发展规划部门、教师发展中心等机构也积极参与研究生的管理,校计划财务处及学院财务科为研究生教育的经费管理服务,学院总务科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后勤保障。
6.就业发展:学位点成立以学院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院领导联系毕业班就业创业工作制度。学院每年要召开数次就业工作会议,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牵头指导,学院团委在研究生毕业前夕对就业率进行实时统计和跟踪,并及时反馈给相关分管领导。学院积极联系国内、省内龙头企业入校招聘或拓展内推渠道。同时鼓励研究生积极深造,近年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逐年增加,就业率达95%以上。
二、工作特色与成效
(1)紧密对接区域产业的发展需求。借助海丝核心区域资源,紧密结合福建省的优势特色产业,如工艺美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服装及时尚产业等,有针对性地选择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提升再造、游戏设计、时尚设计、文化创意产品、美丽乡村建设等区域热点进行选题研究,积极与本地区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接轨。 (2)拓展协同创新的大设计视野。本学位点兼收艺术类与文理工生源,师资队伍中也配备有艺术设计、文史美学、传播学、工学类教师,多学科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有效拓展专业疆域和跨学科整合能力在国际设计大展中屡获殊荣,是引领福建设计制造产业的排头兵。福建也是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大省,业内有影响的石雕、木雕、陶瓷、漆器等产业的工艺美术师,大多是毕业于我院,积极推动了传统设计产业的复兴。师生多幅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以“以艺战疫”作品 Simple Mask 从全球逾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国际设计大奖“IF 设计新秀奖”;Funny Children's Mask 斩获国际奖项 K-DESIGN AWARD WINNER;《生命平等善待生灵》获上海国际大学生广告节优胜奖;《白衣天使》《时尚免“疫”》入选“时尚有我 共克时艰”2020中国战“疫”暨第三届中国时装画大展。
三、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跨学科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有待强化:应充分利用福州大学多学科优势,进一步联合校内工科优势资源,尤其是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资源共同培养人才,打造福州大学特色交叉学科研究体系,全面支撑和推进国家东南区域的发展。
人才队伍还需进一步优化:艺术设计领域各方向师资结构不均衡,个别方向的教授年龄偏大,各方向师资结构仍有待优化。学科骨干力量仍需加强,省级以上人才紧缺,青年教师的博士占比尚未达到100%。
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较缓慢:受连续两年多的疫情影响,师生的的境外交流停滞,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交流受到较大影响。已连续两年未组织线下国际会议,线上境外专家讲座也有限。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针对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年度建设改进计划)
1.引育结合打造雄厚的师资队伍。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尤其是青年博士、教授或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国内外访学,改善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年龄结构。
2、进一步推进跨学科融合的教学与科研:借助交叉学科设计学博士点申报契机,推动艺术设计+学科的深入融合,开展跨学科的资源共享,包括师资和科研设备的共享,积极开展跨学科的科研攻关,构建更具创新性、前沿性、地域性的交叉学科体系。
3.开拓疫情下的国际合作:拓展跨国(境)学术(艺术)交流,吸收国际先进办学经验,选派更多学生和导师到境外交流,大力招收境外生。设法摆脱疫情的影响,加强与境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开展闽台合作与交流,加强闽台艺术设计教育交流与项目合作。